智慧垃圾亭浅谈目前我国垃圾分类面临的困局
目前垃圾分类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前端垃圾分类、中端垃圾运输和末端垃圾处理环节相互脱节,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垃圾分类体系,形成恶性循环效应。但在这三个环节中,难度大、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于前端垃圾分类,即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。就垃圾运输和末端处理而言,政府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能在短时间内实施,这是可控因素,而源头的垃圾分类则需要全员参与。如何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积极性,是一个长期的、难以量化的、难以操作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只要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,参与热情低,就能从源头上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效果,我国垃圾分类的困局就能迎刃而解。
一是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,辖区居民普遍缺乏生活习惯和相关垃圾分类常识。一方面,居民早已养成垃圾统一装袋扔掉的习惯,改变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;另一方面,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模糊,无法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。
二是奖惩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完全依靠居民自觉,难度太大。缺乏奖励会影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;没有惩罚和监督,垃圾分类工作就缺乏约束力。
三是生活垃圾分类中端处理不配套。目前,虽然大部分居民区和公共场所都设置了垃圾箱等硬件设施进行分类,但一些保洁员在垃圾清运过程中,将居民原本分类的垃圾混在一起,浪费了居民在垃圾分类前期的劳动成果,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。
智能垃圾桶厂家认为,一些城市还存在分类运输设施不完善、垃圾“先分类后混合”等问题。从这一侧面说明,分类只是垃圾分类工程的前端环节,其他环节如运输不及时、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会制约垃圾分类的效果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短板和弱项实施方案》,要求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在2023年基本建成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,就是为了有机衔接垃圾处理全链条,补齐短板。